2025年全市重点科技工作分解表
序号 |
量化指标和重点工作 |
分管领导 |
负责科室 |
完成时限 |
1 |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谋划科技型企业“研发贷”和“研发保”的设立和推进,实现“企业1银保10”的研发攻关投入创新机制,解决企业“想投研发因没钱不能投、想投研发怕失败不敢投”难题。实施企业研发项目备案制度,引导企业做好研发活动全流程管理,推动39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和7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企业实现“清零”。 |
刘刚 |
规划科 |
2025年底 |
2 |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全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的攻关需求,分类建立动态清单,凝练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全年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项左右。 |
刘刚、鲁冬梅、滑晓琴 |
规划科、高新科、生命科、成果科 |
2025年底 |
3 |
加强生命科学创新。聚焦生命科学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生命健康、现代农业、低碳环保、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民生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坚持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指导重点种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年申报动植物新品种15个以上,培育农业领域省重点实验室1家。 |
鲁冬梅、滑晓琴 |
生命科、人才科 |
2025年底 |
4 |
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持续实施“无孵化器县区”清零行动,加快霍邱、叶集“清零”工作进度,推动市开发区孵化器投入运营,力争3个县区孵化器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滑晓琴 |
成果科 |
2025年底 |
5 |
壮大高企科小队伍。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重点瞄准规上非高企,突出研发占比、知识产权等关键性指标,分类建立培育库,确保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 |
刘刚 |
高新科 |
2025年底 |
6 |
加快领军企业培育。推荐申报国家KJLJ企业;辅导高成长性重点企业,争取尽快进入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行列,全年新申报1家以上。 |
刘刚 |
高新科 |
2025年底 |
7 |
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逐一分解规上、规下科技服务企业,列出重点帮扶清单,帮助提升科技服务业营收能力;加大引育力度,做好科服企业的入规指导和经营情况监测,做到达标即入,壮大行业规模。力争全市新培育入规科技服务业企业2家,科服营收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刘刚 |
高新科 |
2025年底 |
8 |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班作用,把应用场景建设和数据开放利用作为全市人工智能主要发展方向,在智能停车、新型储能等领域,鼓励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积极参加省级应用示范标杆场景评比,鼓励优先申报省级科技攻坚标杆项目1项。 |
鲁冬梅 |
人工智能专班 |
2025年底 |
9 |
常态化开展科创品牌活动。组织企业有效利用“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双创汇”科技要素对接专场、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博彩公司场等科技服务平台,分行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推送高校先进技术成果,全年达成产学研实质合作30项以上。 |
滑晓琴 |
成果科 |
2025年底 |
10 |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质效。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帮助企业凝练与上海高校院所科技攻关项目需求,力争长三角或上海-六安合作项目立项1-2项。加强合六同城化进程,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牵头与合肥等市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对接合肥等领军企业所在市,推荐3家以上相关链内企业加入省创新联合体。 |
滑晓琴、刘刚 |
成果科、规划科、高新科 |
2025年底 |
11 |
提升院地合作共建平台质效。积极对接合肥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平台建设,逐平台制定年度绩效考核计划,清单化推进实施,力争全年新招引科研团队5个以上、落地具备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3-5家。 |
滑晓琴 |
人才科 |
2025年底 |
12 |
鼓励企业争创省市科创平台。服务指导各类创新主体,凝练建设“榜单”,争创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推进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科创平台10家以上,其中省企业研发中心5家以上。 |
滑晓琴 |
人才科 |
2025年底 |
13 |
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督促指导现有市县两家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持续做好共享研发仪器设备的征集和信息更新,并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宣传全覆盖,引导设备所在单位和使用单位互联互通。加快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建设进度,确保上半年运营,年内取得实效。 |
滑晓琴 |
人才科 |
2025年底 |
14 |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持续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力争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实现新规以来零的突破。推进“科技副总”机制创新,全年选派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我市入企服务5人以上;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六安专场,新增技术经理人30名以上。 |
滑晓琴 |
人才科 |
2025年底 |
15 |
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支持科企“共同成长计划”增量拓面,在再贷款和再贴现中单列“皖美伴飞”专项额度。贯彻落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运用评价结果,为积分企业提供专属贷款,尽可能解决企业融资所需。完善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制度,突出获贷前后效果,常态化开展贷款需求征集,定期有侧重推送需求名单,鼓励银企双向选择,解决科创企业所需。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原则,启动运营科创种子基金,推进项目尽调及基金投放。力争2025年科创基金投资额不少于400万元,投资科创项目1-2个。 |
刘刚 |
高新科、市科创中心 |
2025年底 |
16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县两级科创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改革各项任务,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试点探索。深化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监管方式,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科研诚信宣传、调查和惩戒工作力度。贯彻落实上级“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
刘刚、滑晓琴、鲁冬梅 |
规划科、高新科、成果科、生命科 |
2025年底 |